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
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
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
这间房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堂奥,
而他却能够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
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竟然有人将我长久
以来不知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
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
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
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梦境。
——英格玛·伯格曼
缘起
电影素材的确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组合,最重要的就是开放人的思考逻辑,让这基本原则主宰剧情的发展和剪接的先后顺序。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自主性,有时需要用和一般逻辑推演完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
当我谈论诗的时候,我并不把它视为一种类型,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所以诗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
对我而言,一件作品要真正忠实于人生,必须精确描述时间的同时又忠实传达了感情。
通往诗意逻辑的道路布满了荆棘,在每一个转弯处都暗伏着挫折。经验它的原则和文学以及戏剧的逻辑一样富于正当性,只是在建构的过程中让不同的成分变成主要元素。
艺术和科学一样,是类化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类追求“绝对真理”的过程中藉以了解世界的工具。
丑与美互含于彼此之中。这个巨大的矛盾,以极尽荒谬之能事渗透、发酵生命本身。然而艺术却创造了完整,在那完整之中和谐和紧张合二为一。艺术促成了调和,在调和中许多不同的元素互相靠拢、彼此探触。
烙印时光
时间是我们的“我”存在的一个条件,一旦个人人格和存在条件之间的连接遭到截断,时间遂如一种文化媒介,在需要消失时遭到毁灭。
历史不是时间,进化也不是。它们两者皆是结果。时间是一种状态:其中的烈焰正是人类灵魂元神存活的所在。
导演一部戏不是始于和编剧讨论剧本,也不是始于和演员或作曲共事之际,而是从电影影像开始浮现于那个所谓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之内在凝视的那一刹那:它可能是计划详尽的系列情节,也可能是对于将在银幕上体现的美学质感和情绪氛围的意识。
他开始成为艺术家的时刻,乃是在他的脑海里,甚至影片中,他那与众不同的影像系统开始成形之际,此乃他个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方式——而且观众应邀来审判它,来分享导演最可贵且最秘密的梦。
电影的宿命角色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极其诗意的意涵,电影亦不例外。它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命运——它的诞生是为了要表达生命中某一特定领域,其意义至今仍未在他种艺术中得到表达。
一个人买了一张电影票,就仿佛刻意要填补自己经验的鸿沟,让自己投身寻求“失去的时光”。换言之,他想要填补身为现代人的特殊局限所造成的精神真空:频繁的活动、贫乏的人际关系,以及现代教育的物质取向。
寻找观众的作者
艺术本来就是贵族的,其对观众的影响自有其选择性。即使是像戏剧或电影这种集合的表现形式,所能产生的影像也与每一位接触这一作品的观众个人的情感息息相关。个人愈是受到此种情感的冲击吸引,这一作品在其经验中的地位便愈形重要。
我也相信,世上找不到任何一位明知没有人去看他的作品,还会努力去完成个人心灵使命的艺术家。然而,艺术家在工作的同时,必须在自己和其他人之间隔一帘幕,以避开空泛、繁琐的话题。因为惟有完全的诚实和真挚,加上他对自己之于他人的责任的理解,方能担保艺术家履行其创作的命途。
我也相信,世上找不到任何一位明知没有人去看他的作品,还会努力去完成个人心灵使命的艺术家。然而,艺术家在工作的同时,必须在自己和其他人之间隔一帘幕,以避开空泛、繁琐的话题。因为惟有完全的诚实和真挚,加上他对自己之于他人的责任的理解,方能担保艺术家履行其创作的命途。
一位导演无法让每个人同样了解,不过在所有电影观众中,他却得以拥有或多或少的追随者。对于个别艺术家的存在,抑或社会中文化传统的演进而言,这都是正常的处境。
艺术家的责任
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里,作者得以视自己所创造的的为绝对的真实、全然是他自身所处的世界的本色。人类追求自我主张的原动力在电影里找到了付诸实现的最直接的手段。电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而观众也如此领会,视之如第二现实。
电影的导演工作,照字面说来,就是要能够“将明亮和阴暗、旱地和水泽划分开来”。导演拥有的权利可能使他萌生幻觉,自以为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由是他的职业便有着各种重大的诱惑,往往使他深入歧途而无以自拔。
一本书被一千位各异其趣的人阅读,就等于是一千本不同的书,想象力灵活的读者可以从最简洁的说明中看到远比作者本人所描摹的更深远、更写实的景象(事实上作家常常期待读者往更深处想)。另一方面,对于已被道德的谴责和禁忌束手缚脚的读者而言,不论看到多么准确、不留情面的描绘,都得穿过早已在他心里建立起来的那层道德与审美的筛滤。在这种主观的认知里不免会有所调整修校,而就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乃是一种固有的过程;这好比特洛伊的木马,在木马的肚子里,作者一路挺进,直捣读者心灵。其中潜藏着一份读者无法回避的职责,便是扮演一部分该作品作者的角色。
乡愁之后
我想拍一部关于俄国的乡愁,一部关于那影响着离乡背井的俄国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电影。就我对这一概念的了解,这已几近于一种爱国的责任。我要藉这部影片来陈述俄国人对他们的民族根源,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乡土,他们的亲朋好友那种宿命的依恋;那种无论遭受命运怎样的摆布,他们一辈子都承载着的依恋。
我对情节的发展、时间的串连并没有兴趣——我觉得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情节。我一直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态度的心理现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奠基的文学和文化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的自然。我非常清楚,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经常变换场景,拍摄各种活泼花哨、角度多变的镜头,采用异国情调的风景和美轮美奂的内景更加有利可图;不过对于我主要的努力方向而言,外在的效果只不过拉远并模糊了我所追求的目标罢了。我的兴趣在于人,因其内心自由一个天地;要准确表现这一想法,表现人类生命的意义,实犯不着在其背后张开一面宛如挤满了各种的事件的画布。
牺牲
我愈是清楚的认出我们星球表面物质注意的印记(无论我观察的是西方或东方);遭遇不快乐的人们;看到精神错乱的患者,他们的症状是不能或不愿了解何以生命竟而失去了所有的愉悦和所有的价值,何以生命竟而如此沉郁窒闷,我愈是全心投入这部电影,视之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今日的个人似乎是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抉择,到底是去追求作为一个盲目的消费者,受制于新科技毫不留情的发展,以及物质货品永无止境的扩充增产;抑或找寻一条通往心灵责任的出路,一条最终可能意味着不止是个人得到救赎,更是整个社会得以获救的大道;换句话说,就是朝向上帝。他必须自己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只有他才得以见到自己健全的精神生命。难题的解决可能使他更趋近于能够对社会负责的境界。那就是迈向牺牲(亦即基督教意涵的自我牺牲)的一步。
来源:雕刻时光
【联系我们】
扫描添加公众微信号,欢迎大家多多推荐,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zhongchuanyingcai
投稿邮箱: zcyc@cnmhr.com
商务合作:010-6572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