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喜剧里,如果有一个主要人物具备了鲜明生动的喜剧性格,即使情节结构不够出色, 那么这部作品仍有可能让观众津津有味地看下去,比如《寅次郎的故事》;如果有两个以上塑 造得较好的喜剧人物,那么这部作品就很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甚至是杰作。
2、受生理本能的操控。食色性也,因为这是大多数人难以避免的,所以在喜剧中这类行为也频繁地出现。当然,也不仅仅全是食和色,有时在特定的场合里,打哈欠、打喷嚏、放屁等生理释放也会引发观众的笑。
受生理本能的操控而不由自主,这些多用来制造小的喜点,但也有用来制造较大的喜剧情节。比如莎士比亚所写的“福斯塔夫”,集吃货和色棍于一身,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们》里都有令人捧腹的表现,其中很多喜剧情节都和他的好色有关。在中国的《西游记》中,猪八戒也有种种这类现象。另外,著名喜剧电影《一条叫旺达的鱼》里,律师受了女人的诱惑,因好色而形成了两场喜剧场面,但是要形成上述场面,也还需要“计谋”和“巧合”两种手法的配合。
利用生理本能制造喜点的技巧。一是让人物受到生理驱动变得一根筋,不再照顾她周围的环境和关系;二是让人物处于某种“不宜放肆”的环境中,比如在宴会和会议的环境里;三是让观众知道,有人在偷听偷看,总之就是让食色之人处于透明的众目睽睽的环境中。
3、忘掉“原目的”。不仅是个人,即使整个人类历史中,也有大规模地忘掉“原目的”行为,比如人类形成社会之初,执政者最初的功能是服务于大众的,但后来渐渐却偏离了原目的,执政者成了被服务者。
忘掉原目的,不仅本身就属于“愚痴”类型,而且这种弱点还是让其他类型形成喜点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和“倒置”一样的主要喜剧手法和形式。比如契诃夫的独幕喜剧《求婚》,讲述一位地主去求婚,在和未来的妻子交谈时,因固执自大和利益之争,忘掉了原目的,和女人就“地产边界”及“狗的模样”等问题争吵起来,把求婚目的远远地抛在一边。
“忘掉原目的”既能用来制造喜剧扣子,也能用来制造系列喜点,也可以用来形成小包袱,因为喜剧人物偏离原目的的动作可长可短,但只要观众明白了喜剧人物的原目的,当他偏离了原目的之后,无论他有何言行,观众都会乐他“瞎折腾什么呢”。
“偏离原目的”有时也可以称为“跑题”。不仅喜剧中的人物常犯这种错误,编剧本人在写作时,有时甚至比剧中人还容易犯这种错误。这也是在影院里,剧中人物和情节没有引起观众的笑声,倒是编剧的写法让观众笑场的原因。
写“偏离原目的”的技巧还是重在铺垫。一是要事先清楚地喜剧人物的原目的;二是要让喜剧人物之前最好发个誓“我一定能实现(或坚持)原目的”,等他偏离原目的之后,最好能有一定的“预期尴尬”,要么受到相应损失,要么被监督誓言的人惩罚。比如,某个丈夫去讨债,他出门前向母老虎式的妻子发誓“我一定能要来钱”,但是欠钱的人是位美女,他看到美女后忘了原目的,想方设法地想借钱给美女,而美女因某种限制,又不能立即接受他借钱,在这样的纠葛中,讨债的丈夫每一次努力和耍小聪明,都会引起观众的笑,因为观众知道,这位忘了原目的的丈夫回家之后就要被尴尬啦。
4、撒谎和自欺。在所有喜剧作品中,这两种弱点被利用的也很多。具体使用技巧在之前的“倒置”中已经讲过,在此不再重复。
5、固执。这种弱点有时单独使用,有时配合其他类型使用,比如“虚荣到固执的程“傲慢到固执的程度”。按理说,固执应该能够坚守原目的,但很多情况下,固执的人更容易失掉原目的;比如在环境和关系发生变化后,已经不具备实现“原目的”的条件,他却还在坚守,这种行为就成了笑料。相应的例子有成语“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写固执类型的技巧,也还是重在铺垫。要注重情景的配合,让顽固者周围的人物都清醒和灵活,用来衬托顽固者的愚痴和僵化。比如莫里哀的《伪君子》中,先让几个配角议论伪君子的虚伪,并交代“家长”对“伪君子”的迷信,然后再让伪君子上场表现一下他的虚伪。等以上交代和铺垫都进行完之后,再让迷信的家长上场,当家长只要表现出他的固执和迷信时,观众就会乐。
关于性格喜剧。
有一些喜剧,不需要“计谋撒谎、互相干涉、巧合、魔力、错认”等手法,仅仅通过喜剧性格就能推动剧情发展,并形成一部完整的喜剧。———这就是性格喜剧。
写性格喜剧,需要编剧具备一定程度的内功,所以除非是专业高手,一般编剧很难写好这类作品。不过,求上而得中,功力不强的编剧仍有必要了解这类作品,借此给自己以醍醐灌顶式的启发。
法国的莫里哀和意大利的哥尔多尼,都擅长写喜剧性格和性格喜剧,尤其是哥尔多尼,他的名作《女店主》,就是典型的性格喜剧(也有心理喜剧成份),剧中并无使用巧合、错认等技巧, 也没有传奇成份,就是女店主和一位自大虚荣的骑士,两个人使性子暗中较劲,结果骑士违背“讨厌女人”的大话,偏偏就爱上了女店主,不仅引发了很多喜点,全剧还有一种绵绵不断的幽默之风,这也正是性格喜剧所特有的风格。
央视春晚小品《张三其人》,有明显的性格喜剧特征,是小品里的佳作,但是它仍使用了几个巧合,还不算更纯粹的性格喜剧。更纯粹的是戏剧大师契诃夫的两个独幕剧《蠢货》和《求婚》,蠢货是讲一个有大男子主义特征的地主,向一位发誓守节的寡妇讨债,过程中两人的性格和意志可谓“针尖对麦芒”,僵持了半天,渐渐变成了互相吸引,终于亲吻在一起。两人一开始被情绪操控,后来被情感操控,其实都一直因“不由自主”而各显“机械”的萌态,所以很可笑。《求婚》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再细表。有志于性格喜剧的编剧,可以找到契诃夫的这俩独幕剧反复琢磨。
写这类性格喜剧的技巧。不仅需要对人性弱点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尽量多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另外,从上述经典例子中可以发现,喜剧人物之间的冲突越强越好,在冲突之前,让人物通过发誓给自己“挖坑”,最后再掉进自己挖的坑里。
本章提示:1、凡是能想到的人性的弱点,比如“傲慢、贪婪、吝啬、虚伪、多疑、好色、嫉妒”等,都能用来塑造喜剧性格。要让喜剧人物在性格上失去平衡,不再有理性和其他性格成份,人物很自信地把弱点当优点;并因为冲突和压力,更加坚持或保护自己的弱点。另外,也还可以让他们在暗自克服或制约自己的弱点,却又因为诱惑和情绪而“忍不住”地回归弱点,喜剧人物的“忍不住”,才会让观众忍不住地想笑。2、对人性弱点的观察和领悟,非一日之功可完成, 不像使用“错认技巧”那样快捷,但若对人性弱点的领悟一旦深入,则很多喜剧问题都会自然理解。3、喜剧作家“观看自己”的内功修炼,已经近似于禅者的修行。能写出优秀喜剧性格的编剧,其实已经近似于“智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喜剧佳作其实是智者给出的寓言,其份量和价值会高于悲剧佳作或文艺片,喜剧编剧对此应有足够的自信,从而专心致志地围绕喜剧来修行,在作品中不必依赖格言或说教,也不必依赖“喜点中的泪点”等来提高品位。能让观众像上帝或智者那样大笑,这种喜剧看似通俗和商品化,其实作品的根源却是超脱世俗的智慧,一点也不跌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