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半角W模式中的动点
这和23个段落相比,更概括一些,对于在故事大纲期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更空间架起故事的整体,而不被过多的细节纠缠。
1, 最初的阐述
第一个半角起介绍作用:介绍我们的男妇主角,介绍这个世界,他们即将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情节挑战和故事挑战。
2, 从反对到接受
事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现在需要看到第一位重量级的角色出现在第二个半角中,通常男女主角们会有一个顿悟的时刻,他们明白事情不能再照这样发展下去了。
通常我们可以借用别人的口说出主角想要什么,或者为了分析故事情节、解决故事刚开始出现的问题,他们要做到什么。
3, 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得很好
这个半角会让你的主角任借自己的天赋和本能,尽快地投身到故事中去。
4, 超越(最初的)自我
这个半角只是将超越(最初的)自我转移到更为危险的境地,发生变化的就是你的主角最初的技能组合已经变得无技可施,中上的坑变得更大,并且你的主角即将直截了当地表明他们没有设备将这个坑填平或者在上面架座桥。
5, 中间点——跳
“中点”通常是主角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再评价的地方,或被迫升级,或通过加大情节中的威胁来衩迫做出某个决定,他们极有可能会进入僵局。
6, 从飞跃到危机
这是你的主角超出自己深度的地方,试图找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7, 通过危机来揭露
主角都是在故事的结尾处完成自己的救赎、成功和使命的,当然是付出代价之后换来的。
8, 计划与失败
这个半角就是制定计划,并且加以实践。
9, 解决与意义
如果你的主角重旗鼓,那么“计划与挫败”这一幕应该把你带到了他们会取得成功的一点,他们做与不做都完全取决于你,以及他们是如何展现主题 的,但假如他们没有丝毫机会,并且观众们也明白这一点,或者相反地,如果一切大局已定,胜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那么你就错过了这个角度中的戏剧张力。
在W模式故事动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动点进行细分,我们可以得到16,32个或者更多的动点,演变成分布的故事段落。
最初的阐述:
A 世界观
B 主角的日常状态
从反对到接受:
A 无聊的日子令主角有的新的想法
B付出行动并不是那么容易,难道要真的这样继续下去?
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得很好:
A终于有了改变付出的行动
B自信满满的实施计划
超越(最初的)自我:
A虽然遇到些小问题
B似乎带来的改变都比从前好多了。
从飞跃到危机:
A于是大胆尝试
B原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比相信的困难变得难以应付。
通过危机来揭露:
A挑战对手或者对手的爪牙
B明白自己真的做了错误的决定
计划与失败:
A已经没有加头路
B只好寻找新的方法去学习或者受指导但还是失败。
解决与意义:
A必须直面对白解决最终的冲突和矛盾
B主角自我救赎得到升华成长阐述了整个故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