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巧转场
电影镜头转换常用不同的光学技巧和手法,以达到流程剪辑的目的,数字视频剪辑用非线编辑软件同样可以做到。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用的视频技巧转场。
1.切入切出
切入切出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切入切出是不加技巧,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换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也称为“切”。尽管切入切出转场没有使用技术手段,但还是区别于非技巧转场的,它不以前后片段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为前提,是在剪辑过程中硬“切”出来的,所以仍被归为技巧转场的范畴。
2.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也称画面的渐显渐隐。淡入或者渐显是指下一片段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淡出或者渐隐是指上一片段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所以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片头淡入,片尾淡出。
影视作品中间的淡入淡出会给观众一种间歇和新场面重新开始的感觉,一般用于大的段落转换。一个段落结束,另一个段落开始,表明时间连贯性上有一个大的中断。淡入淡出以及中间停顿的时间长度,主要取决于影视作品的剧情、气氛、情绪和节奏等因素。淡入淡出可以让观众有时间去品味,或者为下面内容的出现做心理上的准备;或者对刚看到的内容做一番思考。淡入淡出不仅具有场景段落的转换的作用,还具有压缩时空变化、情绪延伸和节奏调整的作用。
3.划入划出
划入划出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技巧。有时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有时用一条波浪形的线,从画面边缘开始,按直、横、斜等形式将画面抹去,叫划出。代之以下一个画面,叫划入。有时不是用直线或者曲线,而是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抹去画面内容,并被另一个画面所替换。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画面内容发生变化。划入划出转场给人明确的时空转换的感觉,恰当运用会增强转场的艺术感染力。但如果转场设计得不好,就会带有明显的技术处理的痕迹,会妨碍镜头叙事的流畅,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4.化出化入
化出化入又称“溶出溶入”,也就是影视镜头转换“溶”的手法。“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画面逐渐隐去叫化出,画面逐渐显露叫化入。化出化入常用在前后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场景,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给人以慢慢过渡的感觉。化出化入典型应用场景有:(1)用于时间转换;(2)表现梦幻、想象、回忆;(3)表现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4)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平滑。
5.叠画转场
叠画转场是一种说不太清楚的转场。有的非线编辑软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转场形式,其技术特点与化出化入并无二致,就是把叠画转场等同于交叉叠画,而交叉叠画与化出化入、溶出溶入的区别,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另外一些非线编辑软件则把叠画转场作为一个类别,交叉叠画和淡入淡出都属于叠画转场的范畴,但不限于这两种。这里把叠画转场单独开列,是按惯例把它视同交叉叠画。前面说到化出化入转场时只是粗略一提,为的就是留到这里再详细介绍。
叠画也称“叠印”或者“叠”,指两个画面甚至三个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叠画常表现剧中人物的回忆、梦境、虚幻想象、神奇世界等。
最常见的叠画转场是交叉叠画,就像图8-6中《冰河世纪4:大陆漂移》(2012年)那样。前片段的光度由正常值的100%逐渐减弱至看不见,后片段的光度由看不见逐渐增强至100%。从文字表述来看,这与淡入淡出转场的原理基本相同,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交叉叠画转场是前片段光度在减弱的同时,后片段的光度已经在增强,前后片段的光度变化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才会出现图2和图3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面。直至图4,后片段光度达到100%,前片段光度达到0%,转场结束。淡入淡出转场前后片段光度变化不是同步进行的,前片段光度衰减淡出至黑场,后片段才从黑场中淡入,后片段出现时,前片段已经结束了,前后片段没有任何重叠交叉的部分。
1
2
3
4
图8-6 动画电影《冰河世纪4:大陆漂移》中的交叉叠画转场
叠画转场的好处是可以平滑一些过渡比较困难的镜头。叠画转场可以处理画面色彩对比过于强烈的过渡。画面从冷色系直接过渡到暖色系,通过叠画制作出中性色系的画面,平滑色温的剧烈变化,避免跳接。叠画转场也可以处理画面亮度对比过于强烈的过渡,比如从黑暗的隧道过渡到阳光明媚的场景,或者从夜景直接过渡到白天。
使用叠画转场必须注意,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面并不能给观众带来美感,只是在技术上“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并不建议经常使用。另外需要注意,叠画是需要素材余量的,也就是前片段出点之后,后片段入点之前,必须有可供“叠”的视频内容,否则前后片段就不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在剪辑过程中,转场一般都是放在精剪之后,这时片段出入点都确定了,加上叠画转场时,前后片段都要再次从余量里补足“叠”的视频内容,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加入叠画转场前如果视频渲染过,由于渲染文件缓存的影响,“叠画”中不该有的画面预览有时可能看不到,直到输出成片时才被发现。所以叠画转场的视频导出成片时,可能会出现剪辑时没有的画面一闪而过,破坏视频的流畅。一闪而过的画面就是从余量中补足的“叠画”,它是前片段出点之后,后片段入点之前的视频内容,加入叠画转场时要有预判。
6.虚化镜头
虚化镜头转场是前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调虚,直到完全模糊(虚出),下一个镜头也是从虚像开始慢慢调实,以实现转换时间、地点、场景的目的。虚化镜头转场中“虚”的速度和长度可以自由掌握。虚化镜头转场常表现剧中人视线模糊、昏迷等情景。有时用虚化镜头还可以压缩时间,避免拖沓和冗长。比如要表现一盘菜在蒸笼中蒸两个小时的镜头,可以先把调配好的菜放入蒸笼,盖上蒸笼罩后,镜头虚化,下一个镜头又由虚镜头慢慢调实,出现冒气的蒸笼,然后打开蒸笼,取出蒸好了的菜肴。这样表现蒸菜的过程就简洁多了。
7.倒放转场
数字视频的倒放实现起来并不复杂,只需改变序列中视频的播放速度为负值就能实现。速度值为负的100%是原速度倒放,大于负的100%且小于零是慢速倒放,小于负的100%是加速倒放。倒放在电影中称为倒向印片,操作起来更简单,就是把所摄的正常镜头按照与动作相反的顺序印片。
倒放转场的前提是前面有一段正放的镜头,倒放与正放镜头在剪辑逻辑上是呼应的。比如BBC大型纪录片《地球无限》中有一集叫《辽阔平原》,有一个镜头是从南非大草原上的花海,过渡到西藏高原上萧瑟的仲夏,就用了倒放转场。旁白先说:“北方的开花季节与南半球的草原相互呼应,最壮观的就是在南非大草原上。”画面是南非草原上凤尾菊一点一点绽放的特写,然后镜头拉开,接了远景镜头,是一大片凤尾菊的花海。这是一段正放镜头,不过在拍摄时采用了极低的帧速率,后期剪辑时再以正常的帧速率播放,凤尾菊缓慢绽放的过程就被压缩成瞬间,如果用正常帧速率拍摄凤尾菊开花的过程,观众会感到难以容忍的漫长。
1
2
3
4
5
6
7
8
图8-7 纪录片《地球无限之辽阔平原》中的倒放转场
正放开花的过程是倒放转场的铺垫。旁白说到,“并不是所有温带草原夏季都这么富裕和色彩缤纷”。此时画面使用了倒放转场,从镜头1到镜头4,画面中凤尾菊由绽开的花朵倒退回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镜头5中远景也由盛开的花海变成了遍地花骨朵。镜头6再给了一个凤尾菊花骨朵俯视特写镜头,将画面瞬间定格。旁白再起,“这是西藏高原上的仲夏,这里是全世界最高的草原”。画面接镜头7和镜头8,镜头从南非大草原繁花似锦切换到西藏高原紧贴地面浅浅的绿色。此处倒放转场的画面处理既与先前凤尾菊绽放的镜头呼应,也有将南非大草原与西藏高原对比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