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首先要根据分镜头脚本设计的情节点将若干镜头剪辑组接在一起,形成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然后再按照因果、呼应、并列、递进、转折等逻辑关系将前后镜头连接起来,表现一个动作过程、一种相关关系或者一种含义等,这样就形成了视听语言所说的叙事层次。就像戏剧中的幕和场,小说中的章和节一样,影视作品的结构层次是通过段落表现出来的。段落是影视作品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而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作转场。
叙事或者表现过程中的镜头转换与转场过程中的镜头转换虽然都是处理镜头衔接的问题,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叙事或者表现过程中的镜头转换要求连贯流畅。而转场过程中的镜头转换既要求承上启下,使全片流畅连贯,又要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使观众感受到有明显的段落层次和间隔,要求既有分隔,又能连贯。也就是说,场面与段落在转场的目的上是不一样的,场面之间的转换应该是一种侧重于内在连贯式的转场,而段落之间的转场侧重于一种分隔切断。他们的组合恰恰反映了转场的视觉心理依据,即视觉的连续性和心理的隔断性。
转场的具体类型很多,若将其分类,可以分为无技巧转场和技巧转场两大类。无技巧转场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上下两段内容,主要用于蒙太奇段落或镜头之间的转换。与情节段落转换时强调的心理的隔断性不同,无技巧转换强调的是视觉的连续性。并不是任何两个镜头之间都可应用无技巧转场的方法,运用无技巧转场的方法需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因素。技巧转场是通过电子特技切换台或后期软件中的特技技巧,对两个画面进行特技处理,完成场景转换的方法。技巧转场包括叠化、淡入淡出、翻页、定格、翻转画面和多画屏分切等技巧。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无技巧转场。
一、无技巧转场
无技巧转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剪辑方式,剪辑片段时直接切换,比较自然真实,节奏感比技巧转场强。随着纪实主义的兴起,由于采用无技巧转场剪辑出来的视频紧凑,比较契合隐形剪辑的理念,其在纪实类或者新闻类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更为普遍。无技巧转场不仅要求画面视觉上的流畅,还要保证在逻辑上也是流畅的,因而对剪辑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无技巧转场方式。
1.出入画转场
出入画转场是十分常用的无技巧转场方式,具体的剪辑方法是:在前一个场景最后一个镜头的末尾,主体走出画面,这是出画;在后一个场景第一个镜头的开始,主体走入画面,这是入画。出画与入画的主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或者是车、船等交通工具。主体出画带给观众短暂的悬念,下一个镜头的主体入画则回应了这种悬念,前后片段靠逻辑纽带联系起来,过渡就顺畅自然了。
美国电影《雨人》(1988年)讲述的是弟弟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哥哥雷蒙·巴比特,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在去往加州的路上,查理发现雷蒙对扑克牌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便改道去拉斯维加斯赌牌。无论是在剧情上还是剪辑段落上,这里都是转折,需要加转场作为过渡,以保持内容段落的间隔和画面过渡的流畅。这个转场用的就是出入画转场,如图8-1。镜头1是发动汽车,然后镜头2是汽车引擎盖上的扑克牌被吹散到空中,镜头3是轮胎转动的特写。到了镜头4,弟弟查理驾车从画右驶向画左。镜头5又是轮胎的特写,然后向左驶出画面。镜头6是他们驾驶汽车的远景,从画右进入画面,然后在镜头7中转了个弯,到了镜头8中向观众驶来。后面就是汽车穿越荒漠,来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在镜头5中汽车从左侧出画,这时他们才刚离开汽车旅馆,紧接着在镜头6中右侧入画,汽车已经进入荒漠,到了通往拉斯维加斯的路上。
1
2
3
4
5
6
7
8
图8-1 电影《雨人》中的出入画转场
出画与入画的主体,可以是同一个主体,也可以是不同的主体,在使用频率上,以同一主体出画和入画的转场居多。运用出画与入画来转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把握好主体出画与入画方向的一致性。水平方向的出画和入画,如果上一个镜头主体是从画框右侧出画,那么下一个镜头主体就应该从画框左侧入画。
2.主观镜头转场
主观镜头转场的前一镜头以剧中人看到什么或思考什么结尾,下一镜头接他看到的或想到的人或事,从而把两个场面连接起来。因为后面接的镜头是主观镜头,所以叫主观镜头转场。
也有人称主观镜头转场为主观视线转场,其实两者还是有所差别。主观视线转场是利用人的主观视线进行场景转换。前一个镜头给人物看的动作,后一个镜头接人物所看到的场景。比如人往窗外看,后面就接窗外的镜头。将主观视线转场推而广之,前一镜头给人物目光注视,便可以接任意一个与视线相符的画面,达到转场的目的。与视线相符的画面和当前时空未必一致,想到的人或事,陷入回忆或者幻想,这些非视线所及的场景也可以连贯起来。所以叫主观镜头转场更为贴切些,它为剪辑提供了穿越时空连接镜头的想象空间。
主观镜头转场在影视作品中应用非常普遍,不光运用在段落层次之间,在情节点组接时也很常见。一些对话场景剪接的逻辑依据就是主观镜头转场。谁说话将镜头切给谁,说完了盯着对方看他反应,然后下一个镜头就切给对方。电影《让子弹飞》中花姐入伙时的对话场景,就是用主观镜头转场调动镜头过渡的,如图8-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8-2 电影《让子弹飞》中主观镜头转场
这段场景以花姐左手举枪指自己的头,右手端枪指向大哥张麻子起头,花姐先看着大哥(镜头1),拿枪的姿势保持不变,又瞟了一眼老三说(镜头2):“老二不辞而别,老三又要走了,我们活活地被你们拆散了!”后面接大哥的镜头,大哥也转头看老三(镜头3),既然花姐和大哥都在看老三,后面就自然而然地接上老三的镜头(镜头4)。老三在看花姐,镜头又转向花姐(镜头5)。花姐持枪看着大哥,老四、老五和老七都站在老大身后,于是接老四和老五拿枪指着花姐(镜头6),老七也举枪指着花姐(镜头7),这个仍然属于由花姐的主观视线调动的镜头组接。接下来(镜头8)切师爷冲着花姐说:“女侠,你是为了老二还是为了老三?”师爷的主观视线将镜头调动回到花姐身上(镜头9),花姐右手拿枪指着师爷喊了一声“闭嘴!”接着是师爷赶紧拿手捂嘴(镜头10),但眼睛还是在看花姐。镜头切换回花姐,依旧保持着开始的持枪姿势看着大哥(镜头11),然后接的是大哥开始说话(镜头12)。
主观镜头转场的前提是接主观视角的镜头,它让观众身临其境直接“目击”所见,因而具有较强参与意识,增加了对故事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使观众认为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自己亲历的。但主观视角对事物的观察和人物关系的介绍并非不偏不倚,所接镜头的视角也要受到观察者的方位和视角所限,一定会带有强制性和主观性。所以主观镜头转场要慎用,因为它是有明显的局限性。
3.声音转场
声音转场是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声音元素和画面的配合实现转场。转场是声音先进入,然后循着声音方向接后面的镜头进行转场。这时画面要比声音入点往后移1—3秒。
像《让子弹飞》中剿匪出发前,黄四郎和师爷都做了一番动员演说,最后县长接过话筒,只说了一句:“出发!”然后接大队人马沿着山路行进,进山剿匪的镜头。这就是一个声音转场,喊完“出发”,下一步顺理成章就是军队开拔进山剿匪。后面紧跟着一段也用的是声音转场。县长和师爷并排骑马走在剿匪的山路上,师爷最后说:“你要不是张麻子,这山上可就有真麻子。张麻子一来,你我可就没有命了。”接着就砰砰枪响,假张麻子扮成麻匪向县长的剿匪队伍开枪。前面刚说到张麻子来,假张麻子的枪就响了,在逻辑上这样连接也说得通。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利用演员的台词进行声音转场的,其实音乐和音效也可以用于转场。在电影《美国往事》(1984年)中,Noodles(面条)从监狱出来,在莫胖子家回忆自己年轻时的镜头转换,配乐就由现代交响乐转变成留声机播放老唱片的音色,然后画面就从现实转成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