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从视频技术的角度,这也完全说得通,因为影像生成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不过剪辑师对于运动和静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依据画面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背景环境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过明显的位移,来区分运动还是静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就是运动,没有发生过明显位移的就是静止。运动镜头的剪辑也是视频剪辑的一个基本类型,其中也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值得总结和分享。
运动镜头分为跟随运动和模拟运动。跟随运动是有依托的运动,除了背景环境的变化,人物在镜头中基本不动,也不容易被观众察觉到在动。模拟运动则是模拟剧中人物的主观视角,以剧中人物看到景物位移变化来表现运动,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剧中人的强烈感受。在剪辑时我们常常是交替使用跟随运动和模拟运动两种镜头。当然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运动镜头的节奏和组接。
一、运动的连贯
运动镜头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景别和不同角的镜头组接而成,组接时剪辑点应选择在动作变换的瞬间转折处,或者在动作的过程之中进行切换,这个剪辑点叫作动作剪辑点。组接时剪辑点选择在动作变换的转折处,我们称之为“静接静”。“静接静”指一个动作结束后(或静止场面)接下一个动作开始前(或静止场面),是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之间的切换,是一种常用的镜头组接方法,多用在各个镜头之间以及场景段落转换处。它更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运动镜头组接时剪接点选择在动作的过程之中进行切换,我们称之为“动接动”。“动接动”是两个镜头画面主体在视觉上都发生了明显动作或运动的切换方法。它将两个不同景别或者角度的画面连接在一起,用以表现一个动作。比如一个摇摄镜头接另一个摇摄镜头,或者一个人逃奔的镜头接另一个人追逐的镜头。“动接动”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
“静接静”比较容易,只要是两个被摄主体相对静止的镜头,就可以直接组接在一起。“动接动”就没有那么随便了,两个被摄主体运动的镜头虽然可直接组接在一起,但要受到上下镜头内主体动作和画面方向连贯性的制约。要注意上下镜头衔接的镜头尽量符合生活的真实,避免突兀感。同时要保证运动主体速度的一致性,使画面主体的运动方向尽量保持一致,画面人物左出右进或者右出左进也要一致,才能给观众留下持续向一个方向移动的感觉。
运动方向一致或相近的两个运动镜头组接时,可去掉前一镜头的落幅与后一镜头的起幅,直接进行组接。为表现两个运动主体间的对立、呼应、迎面奔跑等关系时,可把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运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运动镜头直接组接时,应保留前一镜头的落幅和后一镜头的起幅。
二、运动的交叉
一个完整的动作通常不是一个连贯的镜头能完成的,而是要先把动作分解,再重新组合来实现的,这就是运动镜头的交叉剪辑。交叉剪辑是将几个既相互连贯又有瞬间变化的动作镜头进行组接,也是动作电影常用的剪辑方法。
交叉剪辑使动作场景有了更大的空间幅度,把矛盾冲突的镜头组接起来,这样一段是追的,接下一段逃的,巧妙地反映了双方的追逐。通过频繁的交叉剪辑和改变同一动作的视角,就能让视觉更加多样化。但为了把整个段落情节明晰地展示到观众面前,必须使其具有很连贯的感觉,交叉剪辑是以不打乱视觉连续性为前提的。
在交叉剪辑时,可以插入一些旁观者的反应镜头。反应镜头通常是个旁观者的静态形象,将其插入到运动镜头当中,可以缩短动作镜头的时间间隔,产生更加强烈的动静对比,从而加强动作的效果。插入反应镜头的另一个作用是引导观众的反应。反应镜头能影响观众的感性反应,镜头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是对观众的心理暗示,引导观众也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比如窃笑、紧张、惊愕等。
交叉剪辑是将两个在时间上平行发生的动作剪辑在一起。一段追的后面接一段逃的,这样组接平行动作,不但可以防止观众在地理空间上的观念混乱,还能加强镜头的刺激性。通过变换剪辑的速度,交叉剪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控制戏剧性的张弛变化。将动作镜头剪得短而快,就能获得更强的刺激效果,而改变剪辑的长度,就能反映出双方的张弛变化。在这里或者那里加长一些,呈现的是追者或者逃者的优劣处境。视频节奏不断变化本身就可以加强环境的紧张感,再加上不断地转换注意力中心,会造成动作更快的印象。即使剪接速度并不是快场景,也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视角,造成连续运动的感觉。
三、运动的转折
“静接静”或者“动接动”只是画面主体状态的持续,保持静态或者延续运动。那么运动的发起和运动的结束应如何剪辑呢?运动的发起就是“静接动”,运动的结束就是“动接静”。
“静接动”是静态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上一个镜头的静,突然接下一个镜头的动,节奏的突变是对剧情的一个推动。这种静接动的镜头,其实前一个镜头外部动作是安静的,但内心是激烈的斗争,剪辑以人物内部动作即情绪变化为依据,按照前后两个镜头在情绪上的一致性来切换镜头。
“静接动”的剪辑方法是前一个画面主体是静态的,后一个画面主体发生了运动,应选择在后一镜头主体运动即将起动而未动的点,或运动间歇且新一轮运动未开始的点进行组接。当前后镜头表现呼应关系,相互衔接的两个镜头以跟和移两种形式拍摄时,静态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往往被去掉;如果所拍摄的运动镜头是推、拉、摇等形式时,静态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要保留。这就是要告诉观众,后面的运动从何而来,观众能够理解的就是连续和流畅的。
“动接静”是指动感明显镜头后面紧接静感明显镜头的组接方法,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动接静”的两个镜头,前一个镜头动感十分明显,接上一个静态的镜头,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但这种动静相接是强调前后两个场景在情绪和气氛上的强烈对比,是对情绪和节奏的变格处理,让观众在静中去感受运动节奏,去玩味运动的延伸。“动接静”还可以使观众从剧烈运动到骤停的突变,更强烈地感受单纯动感画面不能创造出来的具有更强烈内部张力的情感韵律。这种情境下更多是依据情绪剪辑点来进行剪辑。情绪剪辑点要以心理动作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辑点。
“动接静”的具体剪辑方法是,当画面主体运动的镜头与画面主体静止的镜头相连接时,应在前一镜头主体运动的间歇或终止点进行组接。运动的终止点很容易找,运动的间歇点不容易判断,但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却很容易找,在这个点的后面接静止的镜头就好了。“静接动”和“动接静”都提到了运动间歇点,关于什么是运动间歇点的问题,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讨论。
总之,在动静转换的两组镜头组接时,中间应该插入一个缓冲镜头,即画面主体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变化过程镜头。“静接动”要给出运动的起幅镜头,“动接静”要给出运动的落幅镜头。那么起幅和落幅的时长如何确定呢?这要视运动镜头的景别而定。远景系列景别的镜头动作幅度比较小,观众需要较长时间去感受,运动部分的画面约占总长的三分之二。近景系列景别的镜头动作幅度比较大,动作部分的画面可以少留一些,占到总长的三分之一就可以了。
四、运动剪接点
剪接点是指两个镜头的转换点,也就是在什么时候进行镜头的切换。找准镜头剪接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前提,因此选择合适的剪接点是视频剪辑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一般来说,剪辑点分为画面剪辑点和声音剪辑点。这里讨论画面剪辑点,而且是只与动作有关的画面剪辑点。
平时看起来很流畅的动作,坐下、站起、走路、跑步、握手、拥抱、穿衣、脱帽、抽烟、开关门窗等,诸如此类动作的过程中其实都会有相对的停顿。也就是说,你在逐帧观看的时候,会发现有几帧画面是相对静止的,这个地方通常就是我们要选择的剪辑点。篮球抛向高空然后落下,那么球上升到最高点的瞬间是静止的,这个最高点就是运动的间歇点。只要你用心找,运动镜头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运动间歇点。视频剪辑的运动与生活中对运动的理解不是一回事,在生活中我们的视觉很难捕捉到这个点,因为它在动作过程中,不会停下来让我们观察。但在视频编辑软件中,剪辑师可以逐帧地对运动进行控制和选择,是很容易找到这个剪辑点的。
这些静止帧可能持续了很长时间,也可能只有一两帧,我们要把它们留在上一个镜头中,下一个镜头接不同景别或角度的镜头。如果接的是运动镜头,就从开始动起来的那帧启用,这就是“动接动”。如果接的是静态镜头,因为前一片段最后面是静态镜头,已经有了由动到静的缓冲镜头,接相对静止镜头也不会跳接。
魔幻电影《霍比特人:五军之战》(2014年)中有大量的动作镜头组接,下面的例子是精灵王子勒苟拉斯用弓箭救援被半兽人攻击都灵族矮人领袖索林·橡木盾的一组动作剪辑,如图9-1。镜头1是远景镜头,前景是几个半兽人拿着武器跑过来,冲向冰河上的索林,后景是精灵王子拿着弓箭站在塔顶上。后一个镜头接中景,从镜头2到镜头4依次是精灵王子从背后抽箭,拉弓、瞄准和放箭,放下右手收弓。这段镜头都切在动作间歇点上,精灵王子从背后箭袋里抽箭的动作,手伸到背后触碰到箭的瞬间是一个动作停止点,作为镜头的切入点,中间拉弓、瞄准和放箭是镜头内连续的动作,切出点是精灵王子射完箭放下弓的位置,这也是一个动作停止点。射箭的动作完成后,接动作的反应镜头,镜头5是大全景交代场景,一群半兽人从冰面跑过来。镜头6是一个半兽人迎面中箭,身体后倾倒下。镜头7是半兽人倒在冰面上的镜头,奔跑中的半兽人只是在中箭倒下时才找到一个动作停止点,此时将镜头切出。接下一个镜头8,在远处的冰面上,索林迎着半兽人冲过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动接动”。这几个镜头的动作都是连续的,时间上是并行的,采用了交叉剪辑方式,镜头的切入切出断在了动作过程中一个瞬间停止的位置上。
1
2
3
4
5
6
7
8
图9-1 电影《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中的动作剪辑
动作镜头连接顺畅与否关键在剪接点的选择。一段运动镜头中可能有很多剪辑点,那么什么位置是最佳的剪辑点呢?这个剪辑点应该在动作幅度最大或者速度最快处,这是确定最佳剪辑点的一条原则。动作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对人的视觉冲击就越大,观众就越不容易区分画面的变化,这样的剪辑就越会显得天衣无缝。我们双机位拍摄,或者在不同机位上拍两次,就是为了拍出动作重复但景别不同的两个镜头,有了两段动作重复镜头,选择合适的剪辑点就方便多了。
确定最佳剪辑点的另一条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期望值的剪辑点。这个剪辑点以观众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绪的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这样的剪辑点叫情绪剪辑点。设置情绪剪辑点的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情绪表现。
下一个镜头解答观众心中对上一个镜头的疑问,这是视频剪辑的心理逻辑。韩国武打片《无影剑》(2005年)中有一个杀手团追杀正贤王子,在树林里打斗的场景,如图9-2。杀手团的梅英玉在与正贤王子的卫士延小霞打斗时,发现自己不是延小霞的对手,在弓箭手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梅英玉逃脱时向延小霞发射了两支毒针暗器。镜头1到镜头3是梅英玉逃脱时发射毒针暗器的过程,是将同一动作三个不同的小景别镜头接在一起,采用了“动接动”的组接方式。此时,观众心里最关心的是延小霞有无防备,有没有被毒针暗器打中。按照观众心理的期望和情绪剪辑的逻辑,下一个镜头应该接延小霞的镜头。镜头4接了延小霞斜向下方的俯视镜头,在观众心理上营造好延小霞的弱势处境。然后接镜头5,聚焦在延小霞身上,旋转镜头变焦,产生了中间焦点人物清晰,四周向中间聚拢,万箭穿心一般的效果,其中就有梅英玉射向延小霞的毒针。镜头6是延小霞被毒针射中,镜头7是中景延小霞摇晃的镜头,镜头8告诉观众结果,延小霞伤势很重,扶着刀柄弯腰勉强站住。后面这组镜头回答了观众心中的疑问,同时也是情绪的转折点。
1
2
3
4
5
6
7
8
图9-2 电影《无影剑》中的情绪剪辑点
五、运动的节奏
运动镜头的节奏感是以运动、情绪、事件发展过程的节奏为依据,在时间和空间上选取适当的画面共同配合的结果。在时间上可以通过对前后片段时长的控制来影响观众的情绪,进而达到对观众情绪张弛控制的目的。需要表达愤怒情绪时,我们就应该加快剪辑的节奏,将下个镜头的画面少用几帧,依此类推,一组镜头剪辑下来,就可能达到越来越紧张的效果。反之亦然,需要表达舒缓情绪时,就应该降低剪辑节奏,让镜头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样节奏就逐渐慢下来了。
一般说来,镜头短,画面转换快,能引起急迫和紧张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可导致迟缓或压抑感。因此长短镜头交替运动,画面转换快慢结合,就能造成观众心理情绪的起伏。利用这一点,在剪辑上控制画面持续的时间,掌握转换的节奏,就可控制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然而镜头的长短,转换的快慢,以不超越观众对内容含义的理解为限度,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音乐无他,张弛而已。”剪辑节奏的控制有如音乐的张弛有度,所以剪辑节奏也称剪辑调子。剪辑调子要表现出影片情节或情绪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张弛有致。影片中一个段落的剪辑调子是按镜头的数目来计算的,术语叫作剪接率。剪接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镜头切换的次数。如果在一个段落里,每一个镜头都比较短,镜头切换次数多,画面节奏快,称之为剪接率高或快调剪辑;如果在一个段落里,每一个镜头都比较长,镜头切换次数少,画面节奏慢,称之为剪接率低或慢调剪辑。如果镜头逐步地由短变长,节奏由快减慢,叫作剪接率减速;反之,则是剪接率加速。
通过对镜头长度的把握来控制画面的运动节奏,是一种有效的情绪控制方法。如果再结合另一种时间手段,就是让动作有规律地不断重复,便可以制造出一种明显有规律的视觉变化。重复能打破观众固有的心理节奏,促使其心理活动增强,不断地刺激观众的感官,营造出一种新鲜感,这是另外一种通过时间来控制画面节奏的手段。
节奏感取决于观众的内心感受,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剪接率变化是影响观众心理节奏感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片段时长比较直观,容易量化和操作,所以剪辑师用快速剪接就能制造出既紧张又激动人心的动作镜头,那只是一种表象,就像在很多教科书里将剪接率等同于节奏控制一样肤浅。事实上,剪接率只是在时间上影响节奏感的一种手段,节奏感不仅取决于剪接率,画面的空间构成同样会对画面的节奏感产生影响。我们必须十分注重镜头的内容、景别传递的信息、画面内部的运动,以及来自听觉系统的动效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观众内心的节奏感。
如果画面上运动主体不同,但他们的运动方式或方向有规律有秩序,在镜头表现上可以处理成不同主体的运动趋向一致,从而使整个剪辑充满运动的动势,就有了整齐划一的节奏感。像阅兵时的分列式、行进中的车队和高空中迁徙的候鸟等,都能剪辑成极具节奏感的画面。纳粹德国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里面的1934年阅兵式,以及迪士尼动画片《白雪公主》(1937年)中七个小矮人从宝石山回家途中的画面剪辑,将这种行进中的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画面中的运动杂乱无章,每个镜头的运动主体没有统一的运动方向和规律,但它们同样可以剪辑成具有强烈气氛和情绪效果的作品,只要它们能产生一种运动的爆发力。所不同的是,它所带来的节奏感是从紧张到爆发,再逐渐恢复到松弛,这个过程突破观众内心固有的平顺的规律的节奏感,起初毫无征兆,突然迸发,使人心惊肉跳。这是对画面节奏张弛的艺术控制,需要借助景别的调动,画面内部运动的蓄势,以及音效的配合。爆发心理张力源自于镜头的突变,这就需要组合两级景别的镜头,从远景直接切换到特写,展现爆发前画面内部运动的蓄势,再从特写切换回远景。一个回合切换下来,“势”已经做足,剩下的就是要给一个动机,让它“动”起来,画面就能够产生爆发般的力量感。前面介绍镜头组接时,举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李教官战死前,用狙击步枪射击手榴弹,炸死日军的例子,用的就是这种剪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