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跳接
好的剪辑应该总是连贯、流畅和运动的,那么我们反向思维,思考一下糟糕的视频剪辑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首先应该是违背了无缝剪辑所要求的隐形原则,破坏了镜头连接的运动和流畅,观众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些地方存在剪切的痕迹,干扰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专注和理解。违反隐形原则的剪接会给观众带来“跳”或者“闪”的感觉,虽然只是一瞬间,观众还是能够清晰直接地感受到。
这种让观众感觉到“跳”的剪辑叫跳接,就是剪辑镜头的运动主体动作不连续,观众明显能感觉到眼前画面跳了一下。跳接带给观众跳跃和不连贯的感觉。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拍摄的场景和主体相同,摄像机拍摄的距离和角度差别也不大,将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观众就会明显地感觉画面跳了一下,从而产生不流畅不连贯的感觉。“跳”的感觉产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这与电影的工作原理一样,都是源于视觉暂留。如果拍摄的两个镜头主体相同,只是因为机位的角度或高度有点不一样,或者是焦距有一点小变化,然后将这两个镜头连在一起,那么观众会自然地将前后两个镜头当作一个连续镜头来理解,剪辑点前后的些许轻微变化,都会给人留下跳的感觉。因为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在观众头脑中还没有消逝,下一个镜头拍摄的场景和主体没有多大变化,摄像机拍摄的距离和角度又没有明显的区别,两个画面中相同的部分太多了。同一主体相似景别的镜头会被理解为同一镜头,同一主体相似角度的镜头,即使景别不同,也会被认为是切断了推或拉的运动镜头,观众会不自主地将前后两个镜头联系起来比较,关注点就从画面中的人物主体转移到发觉画面中微小的差别上来,“跳”就被发现了。
相似景别和角度的两个镜头是不应该直接组接在一起的,这是视频剪辑的基本原则,强行接在一起就会出现跳接。视频剪辑原则是剪辑师们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用来指导同行们的工作。非常有趣的是,这些经验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经常会被挑战和打破。比如有些纪录片的剪辑师就喜欢用跳接,他就是要告诉观众,这里是我剪切过的,我的作品就要原汁原味地呈现事物本来的面貌,不提供那种伪流畅来欺骗观众。这样的剪辑虽然显得突兀,但也引人注目。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巴顿将军》(1970年)一开始就大胆地使用了大量的跳接,尽管如此,该片仍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影片一开场,画面背景是硕大无比的美国星条旗,军鼓响起,一身戎装的巴顿,登上国旗前的讲台。接着巴顿向前迈了四步,立定,敬礼,响起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升旗军号时长42秒,在这42秒的升旗时间里,剪辑师总共使用了11个跳接镜头,如图5-2,通过视觉语言塑造了巴顿鲜明的视觉形象。雄赳赳的戎装,包括剪裁得体的制服、擦得发亮的深筒马靴和熠熠生辉的钢盔,花白的眉毛、整齐鲜明的略表和勋章,结婚戒指,天主教教皇赠给的戒指,象征着军纪的马鞭,象牙把的手枪,美国装甲第三军的军徽、炯炯有神的眼睛、四星上将的钢盔。没有一句对白和解说,观众已经获得巴顿将军的许多信息。这些跳接镜头接在一起,观众并没有感到画面“跳”得无法忍受,原因在于音乐——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在这42秒钟内是连贯的。建立在物理上军号声的连续性,会削弱观众对镜头建立在逻辑上画面的连续性的感知能力,军号声的存在使观众对视觉连续性的要求大为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图5-2 电影《巴顿将军》中同角度镜头间的跳接
《巴顿将军》是在相同机位角度前提下不同景别间的跳接,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压缩上下镜头的时间。在新闻剪辑中,跳接也可以省略与主题无关的多余的话。跳接还可以强调某个动作的结果,常用来表现主体紧张或者急迫的心情,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黄渤和闫妮主演的电影《斗牛》(2009年)开头也采用了跳接的剪辑手法。与《巴顿将军》采用固定拍摄角度不同景别间跳接相区别的是,《斗牛》的跳接主要是同景别镜头之间的跳接。如图5-3中,镜头1到镜头3都是特写镜头,镜头4到镜头6都是近景镜头,前后两段组接都是跳接。从画面中背景来看,拍摄的机位角度还是有变化的,但角度转变太小,仍属于同角度镜头间的跳接。跳接属于非正常的镜头组接方式,能带给观众一种真实存在的环境感。在《斗牛》中鬼子屠村之后,黄渤饰演的二牛回到了空荡荡的村子,使用跳接画面恰好营造了空旷、凄凉和萧瑟的特殊氛围。
1
2
3
4
5
6
图5-3 电影《斗牛》中同景别镜头间的跳接
不过跳接镜头的确会有损画面的流畅感,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能留住观众,跳接剪辑还是要回避的。如何避免跳接?其实很简单,只要插入一个可以中断前后画面视觉联想的镜头即可。比如两个相同机位和景别的画面中插入一个特写镜头,或者全景、空镜以及第三者反应镜头什么的,就能将画面之间视觉记忆中断,音响又能够保持连续,这样的镜头剪接手法就比较隐蔽和自然。
比如拍一个人或立或坐在说话,他说了很多,镜头都是连续的,需要将中间的部分画面减掉,你可以在第一个片段后面接一个听众在频频点头的镜头,然后再接与第一个片段景别或角度相同的镜头。接听众反应镜头时第三段声音提前进入,以保持音声的连贯性,这样处理画面过渡就会比较流畅自然。如果现场没有听众或者第三者入画,也可以切入一个与说话者身份相关的某个物件或者饰物的特写镜头,然后再接与前一片段相同的镜头。有经验的摄像师会在拍摄正式内容的前后多拍一些空镜或者特写镜头,以备不时之需。遇到这种情况,那些空镜和特写可是救急的镜头,没有它们剪辑师确实不知道该怎样接才好。
五、闪屏
屏幕上短时间光线急剧变化会给人以闪烁的感觉,我们叫它“闪”或者“闪屏”。与“跳”一样,“闪”也违反隐形剪辑的原则,让观众视觉上不舒服。观众在影院里观影,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处于黑暗中的观众对光线的急剧变化尤为不适应,就像黑暗中走路的行人会被对面疾驶汽车的远光灯照晕一样,这是人眼的生理构造决定的。造成闪屏的原因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画面的亮度出了问题,另一种是画面的色差出了问题。跳接的问题出在心理逻辑上,屏闪则是在物理上就出了问题,因此大多数屏闪都是可以在前期拍摄时预见和规避的。
屏幕上画面亮度的强烈变化就会造成闪屏。比如在山洞里弱光下拍摄的画面接洞外强光下的画面,就会使观众感受到炫光。画面过暗或过亮都可能是闪屏的原因。首先应该明确亮度是画面的第一要义。有亮度画面才能有反差,才能有层次,因此要避免在特别暗的地方拍摄。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下拍摄,可以考虑通过借位以获得较好的光线。在不方便使用遮光板和辅助光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大摄像机的光圈或者提高增益等技术手段来获取清晰的画面。尽可能避免到了后期剪辑时,再通过软件调整画面的曝光和明暗度,因为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调整后的画面也未必能如愿。
画面昏暗并不会让观众视觉上不舒服,只有将昏暗的画面与明亮的画面接在一起才会闪屏。因此我们尽可能不要用白色作为背景,白色只能用于点缀。除非所有镜头都是在同样白色的录影棚里拍摄的,而且画面人物活动和布景极为简单,就像苹果公司为其产品拍摄的白色背景的广告那样。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白色则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屏幕没有任何图像的时候就是黑场,任何画面都可以和黑色融合对接,与白色对接则非常困难。画面曝光过度会产生白色的高亮区域,高亮区域会丢失一些画面层次和细节。将一个包子的画面曝光过度就看不出其与馒头的区别了,包子的褶皱消失在白色的炫光里。画面有了反差才会有层次。色彩画面的层次,最少可以分八级,也就是八个层次,但人眼对暗部细节层次远比亮部更加敏感。
摄像机和非线编辑软件里都有Zebra(斑马)显示选项,Zebra 70以上的高亮区域显示绿色的斑马纹,Zebra 100以上就是过曝区域,显示红色的斑马纹。“广播安全”特效是绝大多数非线编辑软件里的标准配置,应用“广播安全”可以部分修正高亮区域的曝光过度问题。降低编辑点附近明亮画面的透明度,使之与昏暗的画面连接部分亮度相匹配,给人眼以从暗到亮或者从亮到暗的适应时间。再经过透明度调整处理,前后画面过渡就自然了。
屏幕上画面颜色反差太大也会出现闪屏。前后镜头颜色反差大,可能是技术原因,也可能是前后画面本来就是处于相反的色系里。技术原因引起镜头颜色的差异不会使人视觉上感到不舒服,但会造成观众空间逻辑的混乱。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摄像时白平衡没有调整好,几次拍摄的镜头存在明显的色温不同,本来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事件,观众会认为换了地点,因为场景的背景颜色和光线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有窗的室内拍摄,天光和灯光会对拍摄出来的画面色调有明显的影响。室内如果使用钨丝灯,应该以3200K色温作为基准,拍出来的白色才是白色。晴天室外太阳光色温是5600K,比室内钨丝灯基准色温要冷,如果摄像机白平衡设置仍在3200K,拍出来的白色实际上是偏蓝的。不要以摄像机液晶屏里面画面的颜色为标准,它比实际的要亮,是不准的。
如果前期拍摄的镜头白平衡没有校准,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用计算机调色的方法来矫正。非线编辑软件中的“三路色彩矫正”特效可以解决偏色的问题。现在影视作品后期几乎都要经过调色这个流程,像Color、达芬奇等专业调色软件,修正白平衡偏差自然不在话下。
另一种情况是前后画面色彩对比过于强烈,也可能让观众产生“闪”一下的感觉。比如从一碧万顷的湖面接熔岩翻滚的火山,蓝色基调的湖面接红色基调的熔岩,从观众的心理感受来说就会不协调和不舒服。从色彩的心理感觉来说,蓝色的心理感觉上属于冷色系,红色的心理感觉属于暖色系,两者之间没有经过任何过渡直接对接,就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不适应。冷色系画面与暖色系画面之间对接,应该加入中性色系作适当的过渡,给观众心理以适应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好不要在高明度的冷色系画面后面接低明度的暖色系画面,反之亦然。如果必须这样接,那就在画面转场上下点功夫。比如“交叉叠画”转场就可以在前后两个画面重合的部分,通过画面透明度变化人为地制作出既非冷色,也非暖色的中性色作为短暂的过渡,给人眼睛以适应变化的过程。比如刚才的例子,蓝色基调的湖面接红色基调的熔岩使用交叉叠画转场时,叠画的部分会出现瞬间的紫色,紫色是蓝色与红色之间的过渡色,前后两个镜头的过渡就自然了。
【联系我们】
长按下方二维码,报名咨询及获取免费教学资料
咨询微信号:zcyc65727776
投稿邮箱:zcyc@cnmhr.com
商务合作:010-65727776